上周碰到个有意思的事儿。朋友老王红着眼睛问我:"这熊市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啊?"我一看他账户,好家伙,半年时间本金亏了40%。正准备安慰他,他忽然补了句:"不过听说现在是技术性熊市,应该很快就能涨回来了吧?"我听完心里咯噔一下——得,又是个把技术性熊市和真正熊市混为一谈的。
说来惭愧,我刚入市那会儿也犯过这个错。2015年那波急跌时,看着指数20%的跌幅,还傻乎乎地等着"技术性回调"结束。结果等来的不是反弹,而是账户里真金白银又蒸发掉30%。那之后我花了整三个月,把这两种熊市的底层逻辑摸了个透。
技术性熊市和真熊市,别看名字差不多,杀伤力差了不止一个量级。简单来说,技术性熊市就像重感冒,来得快去得也快,通常由短期利空引发,指数跌幅在20%左右就会触底;而真熊市则是恶性肿瘤,往往伴随经济周期下行,动辄持续18个月以上,跌幅普遍超过30%。最要命的是,这两种熊市的应对策略完全相反!
去年某消费龙头股的走势就是典型案例。3个月内股价暴跌25%,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进入技术性熊市,结果机构突然集体下调盈利预期,硬生生把调整演变成持续11个月的真熊市。那些按技术性熊市操作补仓的散户,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。
说到这你可能要问:那我们普通投资者怎么区分?别急,我总结了个"三看"法则。一看宏观经济数据,真熊市往往伴随着PMI连续3个月低于荣枯线;二看资金流向,技术性调整时北向资金通常逆势加仓;三看政策工具箱,真熊市里降准降息都是家常便饭。
不过说实话,现在市场信息太庞杂了。上个月我为了盯某只自选股的舆情,愣是同时开着5个财经APP,结果还是漏看了份关键研报。这事儿让我下定决心买了希财舆情宝,每天早上的舆情报告直接推送到微信,突发消息还有特别提醒。最实用的是那个AI解读功能,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,连"商誉减值"这种拗口词都能用"公司买贵了要记账"来解释。
但说实在的,工具再智能也得会用。就像技术性熊市里该贪婪时要贪婪,真熊市里该止损时千万别手软。我自己的操作守则是:20%跌幅开始定投,但要是发现企业基本面恶化,哪怕浮亏30%也立马割肉。这个策略帮我躲过了2018年的至暗时刻,去年又在某科技股上成功抄到底部区域。
最近跟圈里几个老操盘手喝酒,大家都感慨现在市场进化太快。十年前看K线图就能赚钱,现在得盯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、地缘政治风险,还得防着黑天鹅事件。有个老哥说得精辟:"这年头炒股,比的就是谁的信息处理效率高。"这话我深有体会,自从用上舆情监控工具,每天至少省下两小时盯盘时间,关键决策准确率提升了得有40%。
说到最后,给各位提个醒:千万别被各种"市"的名头唬住。不管是技术性熊市还是真熊市,核心永远是企业价值。就像我常说的,股市里最贵的学费就是错把运气当实力。与其纠结市场叫什么名字,不如踏踏实实研究公司基本面。
对了,要是你也想提升信息处理效率,不妨去123彩票app稳定版下载 公众号领个舆情宝的体验权限。现在每天不到1块钱,能监控自选股的全网动态,还有专业报告解读。我算过账,靠这个工具发现的机会,两个月就赚回三年使用费了。